導讀:12月18日,深夜,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氣溫約零下10攝氏度,當地居民大都已進入夢鄉。23時59分,地動山搖間,一場6.2級地震猝然襲來。一個...
12月18日,深夜,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氣溫約零下10攝氏度,當地居民大都已進入夢鄉。
23時59分,地動山搖間,一場6.2級地震猝然襲來。一個多小時內,余震超過百次,周邊青海海東等地也受到地震影響。
據央視新聞消息,截至20日20時56分,甘肅積石山6.2級地震已造成青海省海東市22人遇難、198人受傷,12人失聯,失聯人員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;截至20日,地震造成甘肅113人遇難,782人受傷。
地震、砂涌、寒冷,對于甘肅臨夏和青海海東兩地居民來說,已知的和未知的危險,時時刻刻都懸在心間。
在受災最為嚴重的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陳家村,磚木結構的房屋倒塌。從家中跑出的人們驚魂未定,徒手在碎石瓦礫里刨人,守望自救的一幕幕接續上演。
與此同時,搜救、醫療、物資等救援力量,則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。
在點著暖爐的帳篷里,躲過了地震和寒冷的人們,仍在等待更多御寒和生活物資。他們堅信,生活還要繼續,家園終會迎來新生。
突如其來的震動
大河家鎮陳家村是受災最為嚴重的村莊之一。
這個并不顯眼的小村莊共有7個社(小組),常住人口2000多人。陳家村一名村干部告訴奇聞事件記者,截至目前,陳家村統計已有20人遇難。其中四社遇難人數最多,達到8人。
12月20日,住建部門工作人員到該村對房屋受損情況進行調查。在陳家村四社進行調查的工作人員以及四社的社長表示,該社有約九成的房屋受損嚴重。
地震發生時,四社社長韓志剛正在家中熟睡。突如其來的劇烈震感,讓他從睡夢中驚醒,來不及穿上衣服鞋子,他便趕緊招呼身邊的妻子一起往屋外跑。當他們跑出屋外后,才發現自家的兩間屋子已經在震動中垮塌,他們睡覺的那間臥室情況稍好一些,但墻上也出現了寬達十多厘米的裂縫。
來不及慶幸劫后余生,刺骨的寒意便已向韓志剛夫婦襲來。
“當時的氣溫大約只有零下14攝氏度。”韓志剛說,他和妻子凍得實在受不了,見震感稍微緩和一些后,他又冒死沖進了屋里,搶出來了衣服、被子和手機。他和妻子才剛穿好衣服不久,住在他們家隔壁的叔叔焦急跑來,說是嬸嬸被壓在了瓦礫下。
情況緊急,他們三人小跑到叔叔家,看見嬸嬸上半身被散落的木板和石塊壓住。盡管只用了約5分鐘時間,他們就徒手將木板和石塊搬開了,也順利救出了嬸嬸,但那時嬸嬸已經不省人事。
韓志剛將嬸嬸背到了自己車上,打算送往最近的醫院,但車還沒開出多遠,韓志剛就發現通往村外的唯一一條道路已被四散的瓦礫所阻斷,“嬸嬸最后還是不幸離開了人世。”
事后韓志剛詢問得知,地震將叔叔家臥室的一面墻震垮,叔叔睡覺的位置離墻壁稍遠,因此幸免于難。
包括韓志剛的嬸嬸在內,陳家村四社共有8人不幸在地震中遇難,其中還包括4個孩子,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。
四社一位村民向奇聞事件記者介紹,該社有一位名叫陳麗清(化名)的孕婦,其丈夫和兒子不幸在地震中離世,她腹中7個月大的三胎胎兒最后也沒能保住。
同住四社的王鑫(化名)曾與陳麗清一起,在大河家鎮一家餐館打工。王鑫說,陳麗清的丈夫眼部患有疾病,陳麗清為了養家,剛懷孕那會還在餐館幫過工,直到幾個月前才安心住家養胎。
在地震中,陳麗清家的房子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壞,房頂一塊接近兩人高的大石板被巨力硬生生撕扯開來,散落的瓦礫和石塊則堆了一地。由于房子遭到嚴重破壞,震后陳麗清家外圍的空地上已拉起了警戒線,房門也被貼上了“不能居住”的標簽。
與這套房子形成鮮明對比的,是緊鄰著的一套“新房”,從外觀上看,這棟房子主體結構完好,并未垮塌。王鑫說,這就是陳麗清家的新房,因為尚未完全竣工,地震發生時一家人仍住在老房子內,結果陳麗清的丈夫和兒子不幸遇難,“她的女兒在鎮里讀中學,躲過了一劫。”
地震當晚,陳麗清被人送到了距離陳家村27公里外的積石山縣人民醫院。醫生徐穎(化名)清楚記得那一晚的情景,一名約13歲的小姑娘始終陪在陳麗清身邊,后來他們才知道,那是陳麗清唯一幸存的女兒。當時陳麗清身體并無大礙,之后其轉到了臨夏州的醫院接受治療。讓人心疼的是,陳麗清腹中7個月大的三胎胎兒,最終還是沒能保住,“她現在情緒低落,仍在醫院接受治療。”
四社社長韓志剛也向記者證實了陳麗清的遭遇。“按照習俗,包括陳麗清丈夫和兒子在內的8名遇難者,目前都已下葬。”韓志剛說。
聞所未聞的“敵人”
另一個敵人,是當地人幾乎從未聽聞過的“砂涌”。
12月19日凌晨,黃河岸邊的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中川鄉金田村,十多位村民剛從地震中逃生。就在驚魂未定的他們以為已經脫離危險的時候,在夜色的掩護下,大片泥漿伴隨著巨大危險悄悄涌來。
地震發生時,金田村村民楊小軍顧不上穿好衣服,扯上一件外套后就沖到隔壁房間,大聲喊醒父親。父子倆披著外套,沖到了門口的空地上。
村民楊斌家距離楊小軍家數百米遠。地震發生前,他和妻子、7歲的女兒正在家中睡覺。家里除了他們一家三口外,還有他的父母和兩名前來做客的年長女性親戚。在感覺樓房發生劇烈震動后,楊斌帶著妻子、女兒、父母和兩名親戚顧不上穿好衣服,就從屋里跑到院子中央躲避。
地震停歇后,在院子里的村民們都以為危險已經過去。這時已經是19日凌晨,突然傳來一陣奇怪的巨響。楊小軍聽到,不遠處傳來陣陣“噼里啪啦”的巨響,如同燃放爆竹。夜色中,繃斷的電線不時閃出點點火星。此時,左鄰右舍都跑到屋外躲避。
幾乎就在聽到怪異響聲后的剎那間,泥漿就涌來了。
楊斌看到,大片泥漿從房子的東北方向快速襲來,房子的三面很快被泥漿包圍,圍墻在泥漿的沖擊下倒塌。危急時刻,楊斌抱著女兒、帶著父親沖向大門口,妻子、母親和兩名親戚沖向一側的圍墻處。最終,楊斌和女兒、父親驚險地從泥漿中逃了出來,而他的妻子、母親和兩名親戚卻不幸被泥漿吞沒。
地震時,遠在西寧的楊立給家里人打了電話,101歲的母親和家中另外三人從土房子里跑到了院子里。
“當時老人說一切都平安。”楊立未曾料到,掛斷電話之后,涌向金田村的泥流將剛從地震中逃生的母親、妻子、姐姐及2歲的孫子悉數吞沒。
楊立準確地記得接到電話的時間——19日0時46分,以為家人已經安全的他,放下心來正準備睡覺,突然接到大哥楊東寧的電話。剛死里逃生的大哥在電話里悲痛欲絕地告訴他:家被埋了,一切都被埋了。
被“砂涌”帶來的泥漿吞沒的金田村村民中,除了楊斌一家4口、楊立一家4口,還有楊明一家5口。地震發生前,年約六旬的楊明和妻子、懷有身孕的女兒、兩個未成年的孫女住在家里。前不久,楊明的女兒剛剛回到娘家做客,不料遭此厄運。
據央視新聞報道,受地震影響,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金田村發生砂涌,36戶村民的房屋被毀,13名村民失聯。
零下10℃的戰斗
讓人心憂的不僅僅是地震和砂涌,還有夜間零下10多攝氏度的寒冷天氣。
回憶起地震發生當晚的情景,大河家鎮四堡子村村民馬先生還心有余悸,50多歲的他,第一次經歷地震,他被震醒后,和身旁的妻子一同從屋內跑了出來。不過,妻子的背部,還是被震落的磚頭砸中,好在傷勢較輕沒去就醫。
震后第一晚,馬先生沒敢再回家中,夫妻倆和左鄰右舍一起,在村里一處空曠處過夜,“太冷了,我們生了一個火堆,大家都圍著烤火。”
這一夜的等待,因為寒冷,讓村民們覺得無比漫長,他們大多沒有入睡。沒過多久,馬先生從網上了解到,地震中有人受傷甚至遇難,且人數在逐漸增加,他感覺到一陣后怕。19日白天,馬先生看到前來抗震救災的人員陸續趕來,他心想“有希望了”。
20日白天,帳篷送抵四堡子村,不過數量有限,無法實現每戶一頂,馬先生和另外兩家共計10人同住一頂帳篷,帳篷里裝有從家里搬來的火爐。
在距離自家5米位置的開闊處,四堡子村村民周濤(化名)和舅舅將帳篷搭建起來。20日晚,不到10平方米的帳篷里睡了8個人,這也是自地震發生以來,周濤重獲整夜睡眠的第一晚。
地震發生當晚,周濤獨自居住在位于大河家鎮濱河路的家中,這套120余平方米的新房,是周濤近些年花近30萬元購置的,一個多月前他才搬遷至新房。地震來襲時周濤顧不上穿鞋,光著腳從二樓家中跑至樓下開闊處,地上的碎石劃傷了他的雙腳。
想起還在鎮醫院住院的父親,周濤在震后不到兩小時,不得不返回家中穿鞋加衣,隨后驅車前往醫院附近尋找父親,并將其從醫院接回了四堡子村。“我老婆孩子都在村里,我必須回來安置他們。”周濤說,好在家里人都沒有受傷。
周濤看見,曾有愛心人士往村里送來了幾頂帳篷,但他沒能領到。他想到家里有備用的透明膠紙,于是冒險回家取來膠紙,搭起一個可以避風的棚子。
“孩子、婦女、老人都在棚子里,我們男的還是在外面圍著烤火。”19日晚,周濤依舊沒有入睡。直到20日白天,他接到村干部的通知,可以前去村委會領物資,“帳篷和爐子二選一,選帳篷就不能要爐子。”周濤選擇了帳篷,并從家里搬來取暖用的火爐。
周濤說,不管是新房子還是老房子,都因地震無法入住,新房子的墻壁上到處都是裂縫,老房子的墻壁傾斜,柱子開裂近10厘米。
近幾天,周濤幾乎每天白天都在村里的馬路邊站著,等待進村的物資。“五六箱方便面,三四件礦泉水,一棵大白菜,還有一件紅蘿卜”,這是周濤和親戚三家人領的物資,最實用的是方便面和礦泉水。周濤計算著,一個人每天要兩包方便面,他領到的方便面夠他們一個星期的生活。
21日上午,周濤從村里的微信群得到村干部的通知,稱他們將于27日搬至活動板房內居住,這對于所有村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。
災難中迎來新生
路通了,帳篷來了,一個一個安置點也陸陸續續建了起來。
12月20日上午,通往陳家村的小路上,一臺臺救援車輛喘著粗氣,組成了一條車行長龍。米、肉、油、帳篷等物資,正源源不斷往村里運去。
陳家村四社社長韓志剛說,目前通往下面村組的道路也已經全部打通,如今大家都能夠吃得上熱飯,急需的藥品也不愁。
位于陳家村村委會的安置點,上百個帳篷搭建起來了,火爐也燒起來了,這里是村里最大的一處安置點。
臨近20日中午,愛心企業、部隊官兵紛紛在安置點支起爐灶,生火做飯。很快,排隊領飯的人越來越多。
馬女士是康樂縣一家餐廳的老板,他們店距離陳家村有100多公里。得知陳家村的災情較重后,她關了店門,帶上所有的員工,將店內的米、肉、油都運到了陳家村,在安置點做起了羊肉手抓飯,“這里的手抓飯只送,不收錢。”安置點的一位村民稱,這碗手抓飯是他震后吃的第二頓熱飯。
甘肅臨夏州消防支隊的救援人員完成搜救任務后,轉戰到陳家村安置點,繼續執行賑災救助任務。甘肅金昌市消防支隊的救援人員則在附近村民家中清理瓦礫、搭建帳篷,挨家挨戶為村民提供幫助。
夜間,一批批物資運抵陳家村村委會,除了分發給安置點的村民,一部分物資還陸續分發運往陳家村零散的安置點。陳家村五社社長說,目前他們已經領取了十多頂帳篷,五社大部分村民都已經住進了帳篷,他相信情況會越來越好。
而在13公里外,被“砂涌”吞沒的金田村,來自中交、中鐵、中國水電等多家施工央企,以及消防、武警等多個部門的人員,仍在現場進行救援。
現場一名救援人員曾表示,現場的淤泥非常軟,特別是晝夜溫差大,晚上結冰的土層到了中午都會化為泥漿,救援人員一旦踩上去就會陷下去,只能通過鋪木板搭“浮橋”的方式搭建救援通道。現場的泥漿呈現流體狀,挖機剛挖出一鏟子,周邊的泥漿立刻回流進去,很難開展救援,只能采用大型機械將泥漿往周邊清理。由于淤泥的量特別大,對失蹤人員的搜救預計將持續較長時間。
截至20日晚6時,金田村仍有9名失蹤人員未找到。前述救援人員表示,根據村民的介紹和調查,救援人員大致確定了9名失蹤人員的大致位置,他們正動用大量挖掘設備和人力,全力展開搜救。
據甘肅發布消息,截至12月20日20時,當地已接收到中央和省級調撥的棉帳篷5100頂、棉衣30500件、棉被褥35800件(套)、折疊床20400張、防潮墊15000張、火爐2740個、場地照明燈30臺;接收137戶企業、單位、社會團體各類捐贈物資近56萬(件)。
溫暖的帳篷內,積石山縣寨子溝鄉的馬占虎望著懷里出生還不到72小時的女兒,心里十分感慨。
就在地震發生時,馬占虎的妻子臨產,她在救護車和積石山縣人民醫院里,一共經歷了近3個小時的分娩過程。最終,馬先生的妻子平安生下女兒,這也是積石山縣震后首個“地震寶寶”。
回憶起地震當天的一幕,馬先生語帶哽咽,“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,幫助我們迎接女兒的到來,非常感謝他們。也非常感謝四面八方趕來幫助積石山的救援人員。”
親歷地震分娩,孩子的媽媽仍心有余悸。現在她最大的心愿,就是孩子和家人平平安安,家園能夠早日迎來新生。
上一篇:高端與大眾,波司登陷入兩難
下一篇:最后一頁